欢迎来到北京国信中业科学技术院!
咨询热线:400-883-1960|我的订单|关于我们|在线咨询
  • 注册即送

    200元首样免单券

  • 新客专享

    超大折扣

  • 邀友得返利

    10%返利

  • 注册即送
    200元首样免单券
    AI科研工具免费用 抽奖100%中好礼
  • 新客专享
    30+检测项目
    优享超低折扣6折起
  • 邀友得返利
    10%返利
    邀友测试可得最高10%返利
  • 微信登录/注册
  • 短信登录/注册
  • 密码登录
  • 获取验证码
    登录或注册即代表您同意用户协议隐私协议
  • 登录或注册即代表您同意用户协议隐私协议
吸附和脱附等温线中的滞后现象
30 0

是用吸附等温线还是用脱附等温线来评价孔径分布一直是一个争论的问题。

吸附等温线与脱附等温线之间的滞后现象,认为是由于不同孔径的孔隙组合而形成的渐进脱附机制(渗流理论)造成的。这一渗流理论表明,从脱附等温线获得的孔径分布在应用上是有问题的。一般认为,从吸附等温线的到的孔径分布问题较少,更接近真实值。

吸附-解吸迟滞环

吸附-解吸迟滞环

此外,在相同的平衡压力下,即使改变孔径大小,脱附等温线也会接近吸附等温线侧(不存在低压滞后的特殊情况)。这一现象说明脱附等温线闭合的原因与孔径大小无关,是由于吸附温度下的吸附物性造成的。这种行为是由于孔隙中吸附相的空化引起的。由脱附等温线得到的孔径分布分析,由于空化压力的作用,孔的峰值总是在3.4nm处。当使用77K N2等温脱附线时,这个孔隙需要忽略,因为这与材料上的孔隙冷凝无关。

77.4K空穴解吸氮气

77.4K空穴解吸氮气

介孔二氧化硅的孔径分布下图为孔径分布和TEM多孔二氧化硅材料图片

介孔二氧化硅的孔径分布
红色圆圈所示的孔径峰(29nm)是从吸附等温线计算出来的,蓝色圆圈所示的孔径峰(18nm)是从脱附等温线计算出来的。这两个大约有10nm的不同。将两者与切片材料的观察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二者与吸附等温线所测得的孔径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同时,在该材料上还存在着不均匀且复杂的孔隙。目前,气体吸附技术可用于确定孔隙大小,但难以确定孔隙形状。 因此,有必要从文献或TEM/SEM观察中确定孔隙形状,选择合适的分析理论。
感谢点赞 +1